近现代名人手札及拜莲居名人签名邮品

1906 | 1927年作 黄炎培致姜文熙信札一通一纸

黄炎培致姜文熙信札一通一纸

Author: --

Size: --

Signed and dated: 1927年作

Estimate:

Final Price: unsold


款识:体仁我兄:前夕赐飡,心感无已,弟明晨准赴津,《杜诗镜铨》用毕。先缴其《杜诗醇》一箧尚拟告借参阅,暑期过后定当妥为送还。惟希鉴许,一切容随时通讯。手此留颂道安!弟炎培上。十六、六、廿七。(外《杜诗镜铨》两箧)。
上款人:姜文熙(1875-1971年),字体仁。上海川沙城厢镇人。就学上海中西书院,后考入天津北洋医学堂,学西医,为中国最早就学西医的第2班学生。毕业后,被分配在袁世凯部任军医,后调山东潍县陆军第三镇任军医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被派往保定东郊首创马医学堂(民国后改为兽医学校,直辖于陆军部军医司),任监督(总办),民国6年任军医司司长。时部长吴光新拟向日本进口吗啡谋利,经军医司同意即可购买,姜拒不答应。曾兼任北京市卫生局局长及主持京汉铁路局医务。民国15年(1926年)前后被聘为协和医学院中文部主任。“七·七”事变后南回川沙家居。解放后,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、川沙县政协委员。性爽直,喜交游,爱收藏古书、字画,善诗古文辞,也爱听京戏,与陈半丁、尚小云等过从甚密。收藏的古书画积数十箱,除少数捐献与川沙中学图书馆外,余在“文革”中被毁。
黄炎培先生(1878—1965年),字任之,别号抱一,上海市川沙县人,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。一生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社会变革,是“历史的见证人”。他从二十八岁起到八十九岁逝世前,坚持每天写日记,达六十年之久。他对文稿、信札实行科学管理,保存得很好,因而但凡从事研究黄炎培在世时期的历史、社会和文化的学者,都能从他留存下来的一手资料中得到启发。
中华职业教育社结社于1917年,它孕育于民主革命时期,一直活跃至今。它的发展离不开黄炎培先生的不懈努力,更离不开众多投身职业教育的志士,这其中,江恒源即是重要的代表。江恒源(1885—1961年),字问渔,号蕴愚,别号补斋,江苏省灌云县板浦镇人。1928年7月起,先后任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、总干事、评议会评议长、副理事长等职,历时32年之久。江恒源研究职业教育理论、提出主张,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,积极开创事业,是长期主持社务工作的重要领导人之一。
在江恒源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务的32年间,黄炎培一直与他保持通信联系。这些信件中,职业教育是黄、江两先生谈论最多的事情,不管是筹措建校,还是社务改革,两位先生总能排除各种困难,为共同的教育事业而奔波。可以说,两人的情谊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热爱的教育事业上的。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黄炎培对职校建设的殚精竭虑。
中国书法,从根本上来讲是汉字的书写,因此书写的熟练度,是技法锤炼的一个重要指标。黄炎培日日笔耕不辍,平时的诗稿、手札多用毛笔书写,其每天的书写量可想而知,字须写得精熟才能完成,这都得益于他书法的幼功,再加上对碑帖的留心和临摹,自然能融会贯通,自出风格,黄炎培的书法虽不可比之钟张,但它代表了文人的书法态度,也体现了一代文人的审美追求。
这批黄炎培致江恒源信札是难能可贵的一手资料,其内容详实,均有纪年,是极好的学术研究材料。细读这些书札,不仅会为字里行间的故事动容,也会为整篇书法的连绵气势而震撼,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时期、一个事业的状态,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鲜活的黄炎培先生,这正是文人书札的魅力所在。